11月20日,2021南京龙潭稻香美食节暨农旅融合发展论坛拉开帷幕。论坛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就“农旅融合发展下的美丽乡村”做微访谈,2021“芳草渡第一锅”开锅仪式让“‘味稻’芳草渡·家香‘八大碗’”飞入寻常百姓人家,农业大咖畅谈美丽乡村建设、农旅融合发展。
“与泥土相伴” 打造乡土新闻新富矿
岁岁丰收龙潭米,处处道尽江南美。新华日报社总编辑顾雷鸣致辞:“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守好“三农”基础盘,走好走活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经济社会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与田野相连,与泥土相伴,是乡土生活的传播潜力和媒体可以深耕的新闻富矿。新华报业更将当好乡村振兴的政策宣传员、通讯报道员、信息服务员、文化建设者,深入田间地头一线,挖掘更多成功做法、宝贵经验、以及可资借鉴的规律,更好服务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栖霞区人民政府区长王生表示,一直以来,栖霞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把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作为栖霞农旅融合的重要板块,龙潭坚持农业发展、产业帮扶、美丽乡村建设相统一,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增收,探索了一条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互相并进的发展新路径。
省委农办副主任杨天水说,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成为江苏省乡村产业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重要增长极。省委农办将持续发力、强化支撑,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措并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生修“稻” 修出美丽大米新衣钵
一生修“稻”,万家食粮。袁定阳在活动现场微访谈中称:“我们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水稻的产量,从高产到更高产,这样,粮食安全问题完全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之所以选择江苏作为合作实验基地,首先是了解稻谷杂种素材,资源整合再利用,将优势基因结合,能产生更高产量。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龙潭街道签订共建协议,并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芳草渡”实验基地授牌。袁定阳称,“芳草渡”大米品质很好,但要进一步加强品质与产量,通过合作方便对此进行系统地研究。
论坛现场,扬州大学副校长刘巧泉对“芳草渡”大米育种的发展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原常务副组长于林惠围绕运用农机技术提升农业效率给出了自己的解答;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黄俊结合江苏农业政策,为龙潭提供了一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路;省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处副处长陈锦辉给大家介绍了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江苏经验”。
“芳草渡第一锅” 开出科技赋能新篇章
原汁原味原生态,芳香芳质芳草渡。“芳草渡第一锅”开锅仪式上,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透、饭粒油亮、香味浓郁的芳草渡大米饭呈现在众人面前。“味稻”芳草渡!抿一口“芳草渡第一锅”,舌尖上的感觉:米饭晶莹剔透、米香浓郁、口感柔软香糯,富有弹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质极佳。
依托独特自然环境和先进农业科技,“芳草渡”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4年培育而成,不断改良后,成为了“原汁原味原生态,芳香芳质芳草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就要从培育好种子做起!”现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一位专家介绍道。
随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芳草渡农业科技公司举行了品牌赋能签约。品牌赋能与结对共建将持续推进龙潭高效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互动发展。
“味稻”芳草渡,家香“八大碗”!从“江湖到科班”的龙潭地方佳肴“八大碗”,与“芳草渡”大米一道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龙潭“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丰收之路” 走出农旅融合新图景
红地毯、八大碗、芳草渡、水一方……2021南京龙潭稻香美食节让人身临其境农旅融合、美丽乡村的丰收喜悦之中。现场吃、住、游、购、娱五个分会场的设置以及龙潭地方市集的特色体验,让游客以及与会者在品尝特色美食过程中,与龙潭人一起欢乐着、丰收着、喜悦着。在江苏芳草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前,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芳草渡鸭田米引得众人围观。芳草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武晓春介绍,鸭田米精心选育了优质粳稻“南粳46”,采用鸭稻共养的方式绿色种植。鸭田米的种植过程不采用农药和化肥,生长需要的肥料来源于稻田中养殖麻鸭的粪便。为此鸭田米的产量也比普通的“南粳46”大米低,但大米的品质和营养成分均得到了提升。
“走进龙潭,走进美丽乡村,也走进了‘美丽经济’。近几年我们在农村建设、农产品的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一二三产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融合发展。我们将以论坛为契机,以专家指点为指引,尽快将‘江苏好大米’龙潭芳草渡大米提质为‘中国好大米’。在芳草渡大米提质过程中,我们将加快龙潭美丽乡村建设与宣传,让更多的人走进美丽乡村,产生更多的‘美丽经济’。”龙潭街道工委书记武晓路在活动现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