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喳、喳喳喳……”只听朱法祥声声召唤,掩映在稻苗下的麻鸭纷纷“默契”地探出了脑袋,从四面八方赶来,扑闪着翅膀、摇摇晃晃地游上了岸,它们快活地挤作一团,嘴里还“嘎嘎嘎”地欢叫着,看似笨拙又可爱。
朱法祥是栖霞区龙潭街道南中村的种粮大户,8月2日下午5点40分,他如往常一样,“定时定点”站在稻田边,一手拎着一只白色塑料桶,另一只手从桶里抓满一把小麦,吆喝着麻鸭们“速来干饭”。
“这批鸭子已经养了快一个月,熟悉到不用吹哨,我喊几声它们就来了。”作为一名“麻鸭饲养员”,朱法祥已经有了三年经验。三年前,南中村充分挖掘稻田种养潜力,通过“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500亩的稻鸭混养基地里,满坪的青青禾稻生机盎然,稻田间的条条水沟中,2000只麻鸭在自由“嬉戏”……“我们在秧苗插到大田20天后,开始投放三周龄左右的雏鸭,这种生态种养模式既能减少化肥农药的公害,还能实现鸭促稻长、稻促鸭肥的良性生态循环。”南中村党委书记俞华介绍,基地充分利用稻田水环境,放养麻鸭和水稻同生共长,放养的麻鸭充分发挥了“杀虫禽”“除草禽”的作用,以生态方式除草、捉虫、施肥,减轻水体和土壤污染的同时,也提高了水稻有机化程度,使得大米的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鸭子属于杂食性动物,生性活泼好动,我每天早晚各喂养一次小麦,其他时间它们还会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这样就不必使用除草剂和农药了。”朱法祥站在稻田边、鸭群旁,算起了一笔“生态账”:秧苗播种约20天后,他将15元一只的鸭苗放养到稻田里;养足3个月后,肉质结实、营养丰富的稻田麻鸭便能以100元一只的价格走向市场;养殖过程中,麻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没有了化肥、农药,不仅改善了土壤和水质,每亩还能节约500元的成本;在田间活动的麻鸭又能有效刺激稻秧生长,亩产量提高至1200斤,每斤按1块8毛的价格计算,该生态种植会比过去常规种植每亩年增收1600元以上。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中村村民,58岁的朱法祥“管理”着基地内约100多亩田地,从早些年的“种粮糊口”已转变为如今的“种粮致富”:“我现在一年收入也有十几万了,比以前提高了四万多,谁还能说种粮不挣钱?”
湛蓝的天空,晚霞铺染。片片金黄包裹着满目绿浪,水波间禾稻随风摇曳,阵阵嘎嘎声和嬉闹的拍水声热闹了黄昏临近的稻田,“稻在水中长,鸭绕稻边游。”这样一幅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画面映入眼帘,望着长势喜人的稻苗以及稻田边伫立着的稻草人和温馨鸭舍,朱法祥嘴角止不住的笑意,“你看,这稻行间无杂草,池水清澈,等入秋了一定又是丰收年!”
稻鸭共生,走出了“一田多收”的新“稻”路……


南京市栖霞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栖霞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